战“役”在商丘·最美逆行者-k8凯发

    
k8凯发 区县动态 乡村振兴 出彩河南 文明村镇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商丘好人榜 文明资料
聚焦 图片新闻 主题活动 文明讲堂 未成年人 志愿通知 我们的节日 文明百科
/>
关于为“中国好人榜”候选人投票的启示(10月)
责任编辑:  来源:商丘文明网  发布时间:2014-10-11
  今年10月份,在中央文明办主办、中国文明网承办的“我推荐、我评议身边好人”活动中,我市共有2人入选候选人名单。其中,靠诚信闯出新天地,践诺言致富馈桑梓的“致富带头人”、河南琪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丕七入选“诚实守信好人”候选人(序号为2);信奉关爱浓于血缘亲情,为家庭倾心坚守十一年的“孝儿媳、好母亲”郑文梅女士入选“孝老爱亲好人”候选人(序号为133)。

  所有候选人事迹于101日至26日集中在中国文明网接受网民投票,商丘文明网设有专栏链接。欢迎广大市民登录中国文明网(http://www.wenming.cn/)“中国好人榜”专栏或商丘文明网(http://sq.wenming.cn/)投票专栏,学习宣传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,投票评选您心目中的“中国好人”。

  商丘市文明办

  2014109

  附事迹:(诚实守信) 程丕七

  靠诚信闯出新天地 践诺言致富馈桑梓

  程丕七,夏邑县车站镇程大庄村人,现任夏邑县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、河南琪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
  多年前,他为了兑现要让全村人吃上白面馒头的承诺,放弃了在郑州经营多年的生意,毅然回到家乡,带领村民靠种植蘑菇脱贫致富,使程大庄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小康村”,他也成为家乡人眼中名符其实的“致富带头人”。

靠勤劳诚信赢得第一桶金

  在程丕七幼年的记忆中,家乡程大庄村是一个满目疮痍的荒村,当时只有十一岁的他,就告诉父亲自己长大后要让全村人吃上白面馒头,父亲笑而不答。为了生计,十四岁时,他怀揣改变家乡命运的夙愿流浪在外,遍尝艰辛,要饭、烧锅炉、当搬运工。没有房子住,他就天天睡到火车站或汽车站的候车室,工作人员常常在深夜把他叫醒,并立即撵出去,他经常在火车站被撵走,又步行走到汽车站,在汽车站被撵走,再步行到火车站……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,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一个朋友的指点下,程丕七用自己仅有的300块钱,租了两间房子卖起了烟酒副食。他诚实守信,不欺不骗,供货的愿意与他合伙,顾客也愿意到他那里买东西,生意是越做越顺,越做越大。他随后在郑州成立了鑫发食品有限公司,开始经营干鲜食品,他将福建省漳州生产的蘑菇罐头销往北京、哈尔滨、内蒙等40多个城市,遍及大半个中国,程丕七也因此有了个“蘑菇大王”的美誉。

馈乡亲带群众走致富路

  有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,也就有了面见“江东父老”的底气。1999年,程丕七带着上千万资金从郑州返回家乡,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,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于是决定扶植村民种植蘑菇。“我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,要让我们的食用菌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。每个蘑菇棚我扶植2000元,赚了钱还我,赔了钱算我的。”程丕七不仅言辞恳切,而且很快就付之于行动,他共捐赠20万元给村民,并将价值24万元的12万瓶菌种免费发给这些菇农。这一下彻底点燃了乡亲们的种植热情,程大庄村家家户户建起了蘑菇大棚。

  然而致富之路并不平坦,大棚刚刚建起,一场大雨硬生生淹死了全部菌苗,也浇熄了部分村民的希望,程丕七自己的损失也高达上百万元。屋漏偏遭连阴雨,待他奔波辗转再次从福建买回菌种,又遇上百年不遇的寒流,导致蘑菇受冻很少出苗。程丕七又四处联系技术员进行逐棚指导,第一茬蘑菇马上就可以采摘,然而厄运并没有结束,随着市场行情下滑,蘑菇收购价由每公斤1.5元跌至0.3元。村民们纷纷叹息,很多村民将蘑菇倒进沟里,不再出售。此情此景让程丕七备感痛心,他安排公司以高价收购村民的蘑菇,宁肯收一斤赔1元,算下来每个大棚约补贴2000元,共贴进去120万元,才算保住了村民的蘑菇棚,也保住了村民种植蘑菇的劲头。苍天不负有心人,第二年,蘑菇大获丰收,程丕七筹措资金将蘑菇全部收购,村民们终于尝到了种蘑菇的甜头,村民们对好日子也有了盼头。昔日的程大庄村打架斗殴司空见惯,而如今村里大力发展蘑菇生产,村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,人均收入增加了十几倍,好日子过得蒸蒸日上。 2006年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食用菌种植表彰大会上,夏邑县程大庄村荣获“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”荣誉称号,获得这一荣誉的村,全国只有6个,村支书抱着奖牌喜上眉稍,程丕七也再次当选河南十大“三农”新闻人物。夏邑县也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食用菌之乡”,如今夏邑县食用菌基地双孢菇种植大棚已由当初的400多个发展到今天的12.7万个,种植面积达636万平方米,鲜菇种植收入12.6亿元,基地内种植、菌种加工、半成品加工厂和其他相关产业总收入可达23.8亿元。产业已发展成为夏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,并使夏邑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种植基地,产品远销俄罗斯、韩国、德国、罗马尼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出口1.5万吨,创汇1500万美元,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人民币。昔日贫穷、落后的小村庄,在“蘑菇大王”程丕七的带领下,已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小康村”。  程丕七说:“2014年是我的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开局之年,我们要打造全国驰名商标,我们的食用菌产业将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。”

达则兼济天下

  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15年来,程丕七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,担负起了诸多社会责任。1999年,他出资36万元架设了高压线,途经柳园村、大全唐村、旗杆楼村、袁老家村、程大庄村,共计3500米;出资5万元架设从袁老家村到袁庄村的低压线共计500米;2000年捐款5万元修建刘洛到程大庄村的道路1200米;出资30万元新修从刘洛到车站的下水道1500米;出资8万元修缮程大庄桥;2005年,政府修建四季河桥,程丕七捐赠2万元。程丕七始终倡导环保理念,注重产业绿色发展,他说,双孢菇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,而且还有多种医用价值,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,利用秸秆生产双孢菇,既可有效地利用秸秆资源,解决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,又为农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,是建设美丽乡村,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,他将坚定不移地带领村民走好这条致富路,为“四个河南”建设贡献力量。他曾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,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,商丘市首届十大慈善企业家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。

  (孝老爱亲)郑文梅

坚守十一年的倾心关爱浓于血缘亲情

  郑文梅,女,宁陵县华堡镇赵石庄村人。她11年前因丈夫病逝后再婚,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,担起孝敬两边家庭老人、照顾两边五个子女的责任。

  郑文梅丈夫病逝后,2003年,她带着3个孩子与丧妻的葛景军重组家庭。她后娘想着亲娘事,让亲生的女儿放弃学业,让再婚丈夫的女儿读书,用自己从原来婆婆家带来的私房钱,为再婚丈夫的儿子盖房,为再婚丈夫的父母翻修房屋,每天为他们端吃送喝,擦屎擦尿,她的事迹感动着无数乡邻,被广为传颂。

不分亲疏,对双方长辈尽儿媳孝心

  郑文梅与葛景军结婚后,她见年迈的公婆离自己居住的地方较远,不方便照顾其衣食住行,便筹集资金将原来家门口的三间破房拆除,为其翻修成三间瓦房,让两位老人住在自己身边,每天为他们端吃送喝,无微不至地照顾其日常生活。 2004年冬天,丈夫葛景军的父亲因患肠胃炎,时常控制不了就拉在衣服里。郑文梅要拿去洗刷,婆母说什么都不让,“我一个老婆子都嫌脏臭,这哪是你做儿媳妇干的活儿。”文梅没有听,仍执意抓起公爹换下的棉裤就去洗刷,婆母见阻拦不住,只好由她。很快,郑文梅为公爹洗屎刷尿的事儿传遍了全村,成为一段动人的佳话。文梅的婆母逢人都说:“俺景军娶了个好媳妇儿!”郑文梅独自伺候年迈的公爹婆母,日复一日,无怨无悔,冬天拆洗衣被,夏天洗衣端茶。嫁到外村的3个姐姐亲眼看到弟媳文梅冲破世俗、为父亲洗屎刷尿的动人情景,感激不尽。她们对文梅说: “弟妹啊,你是我们家的恩人啊!”

  为了使孩子不忘根,每逢年过节,郑文梅都领着自己亲生的3个孩子,买上老人们爱吃的水果、糕点,回到睢阳区观堂集去看望前夫的爹娘,并帮助拆洗被褥、缝补衣服,临走时还不忘给老人留下一二百元的零花钱。每次,前婆母马美玲总是拉着文梅的手,送出村外很远,逢人都说:“儿子没有了,儿媳妇文梅另跨了二道‘门槛儿’,孙子也有人照顾了。可她就像是亲闺女,时常把我这个娘挂在心里啊!”

不分前后,对所有子女显亲娘大爱

  文梅结婚来到葛家时,丈夫景军的大儿子亚成14岁,姑娘晓洁10岁;文梅的大姑娘晓冉10岁,二姑娘晓琴7岁,小儿子善忠6岁。俗话说:“后娘难,后娘难,十个后娘九个偏。”郑文梅深知,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丧偶妇女,要迈好人生的“第二道门槛儿”会异常艰难,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加艰苦的努力。面对两个不幸家庭走到一起的子女们,她决心“一碗水端平”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处理好面对的亲情纠葛,使全家拧成一股绳、成一股劲,一个心眼儿往前奔。

  “后娘心想亲娘事”。 刚结婚的第二年春天,文梅提出要为丈夫景军的大儿子葛亚成盖房子,准备结婚娶儿媳。文梅夫妻俩经过预算,要盖一所独门独院、上下两层各5间的楼房,加上3间门楼,需要12万元。钱是“硬头货”,没钱咋盖?郑文梅二话未说,先是掏出自己再嫁前积攒的6万元“私房钱”, 接着就是东挪西借。盖房期间,文梅与丈夫起早贪,一干就是两个多月,脸晒黑了,身体累了。最后看到新建的楼房样式新颖,宽敞美观,文梅舒心畅快地笑了。邻里们都说:“文梅对亚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啊!”

    将心比心换诚心,郑文梅的慈母心、亲娘情感动了丈夫葛景军的一双儿女。文梅刚到葛家时,兄妹俩喊文梅为“姨”。但是,当他们兄妹俩亲眼看到文梅“姨”独自撑起全家的一片蓝天,无怨无悔,诚心待人,时常想起来心里都非常激动,情感里拉近了与后娘的距离。2006年春节,亚成、晓洁兄妹给后娘郑文梅拜年,只见他们兄妹二人眼含热泪,双膝跪在文梅面前,亲热地喊道:“娘啊!俺们给您拜年啦……”此时,郑文梅所有的辛酸、甜蜜一齐涌上心头,止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。她心里深知:一个“娘”字值千金,这是儿女们心灵的呼唤啊!

  晓冉与晓洁同岁,在同一个班里读书,晓冉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年年都捧回来学校里颁发的“学习成绩优秀”的奖状。可是由于家庭压力,201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,郑文梅对女儿晓冉说:“晓冉,你今年18岁了,是个大姑娘啦!你的学习也不错,这些年你学习努力、积极向上,为我争光了。”郑文梅停顿了一下,眼含泪水又说:“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好闺女,你肯定也能理解我当娘的难处,你们姐弟5人都读书上学,我和你爸爸的负担太重了,你今年就别去读书了,行吗?”懂事的晓冉拉住娘的手说:“俺听您的话。” 夜里,女儿晓冉依偎在文梅的怀里,娘儿俩久久未说一句话……新学期开始,郑文梅用电动车亲自去送晓洁到县里重点高中读书,却让自己的亲生女儿晓冉辍学在家,外出打工。

  “舍得、舍得,有舍才有得”。郑文梅的辛勤努力,换来了两个不幸家庭的融洽和谐。如今,丈夫景军的大儿子葛亚成已在大连海事学院毕业,月薪6000多元,已结婚生子;女儿葛晓洁已是河南城建管理学院的大学生。郑文梅的大姑娘葛晓冉己在江苏昆山打工多年,成为工厂的中层骨干;二女儿葛晓琴初中毕业后,也随姐姐去昆山打工生活;小儿子葛善忠在该镇华堡中学读7年级,是该学校拔尖的优等生。

分享到:
文明简报
中国文明网联盟
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文明商丘 承办
"));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