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百科-k8凯发

伯岗:汉楚争霸遗烟柳墨韵
责任编辑:  来源:商丘文明网  发布时间:2016-02-25

宝台庙遗址 

伯岗霸王岗遗址 

  【阅读提示】

  在广阔的豫东平原腹地,碧波荡漾的惠济河西岸,有一块古老神奇的沃土。两千年前,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称雄争霸,留下“霸岗烟柳”的佳话。这里,便是柘城县西北部的伯岗镇。伯岗镇西与太康县接壤,北与睢县交界,惠济河流经东部,蒋河斜穿中部。

  明、清属由义乡;民国初为霸岗牌,属西南区;1936年置霸岗联保;1946年设霸岗乡;1959年建伯岗人民公社;1984年改为伯岗乡;2015年1月,撤伯岗乡,设立伯岗镇。 

  伯岗集,为伯岗镇政府驻地,位于柘城县城西北17公里处,为柘城、太康、睢县三县交界处物资集散地。相传,楚霸王项羽曾屯兵于此,并筑有点将台,因“伯”与“霸”同音义,故名。伯岗于明初建村,清同治三年(1864年)为抵御农民军侵扰筑寨。村周围寨沟环绕,四面有桥。聚落呈椭圆形。伯岗遗址众多,有藏甲城遗址、霸岗台、东汉名将王霸墓,附近有凤凰台、宝台庙遗址、唐庄遗址等。古树有徐王庄村汉代木瓜树。名人有清代才华横溢的知县李芳广。

  项羽驻军藏甲城 古岗台观兵点将

  在柘城县伯岗集西南角有一土岗,高约6米,周长70多米。说起这个土岗,67岁的伯岗西村村民王世钦说:“这岗子来头可不小,它是当年西楚霸王的点将台,俺村的村名由来就与这岗子有关。”项羽怎么会来到伯岗,并与一个大土岗结缘呢?这还要从楚汉战争说起。 

  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,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,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统治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,是为楚汉战争。

  在楚汉战争末期,刘邦与项羽曾相距于固陵(今太康县南)。刘邦驻军于固陵一带,项羽驻军于固陵东北的藏甲城。《商丘地区地名荟萃》载:“藏甲城,在今柘城县西偏北17公里伯岗集。相传项羽储藏兵甲于此,故名。”项羽驻军藏甲城时,并在城西土岗上筑台点将以抗拒刘邦。此土岗因楚霸王曾在上面驻留号令作战,后人称之为“霸王岗”,又称“霸岗”。《读史方舆纪要·河南五》载:“藏甲城,在(柘城)县西三十里,相传项羽藏兵于此。城西有岗,亦称霸王岗。”清光绪二十二年《柘城县志·古迹》:“霸王岗,世传为项王点将台,与高祖相距固陵屯兵处,故名。士人时于台侧,拾古砖遗铁。” 

  明初迁民,王氏族人在霸王岗附近建村,以岗名之,称为霸岗村。伯岗丙戌年《王氏家谱·序》载:“王氏迁居霸岗,大起遗址。当其时,与其族为邻为友者,不过数人而已,余皆棘,尚未垦辟。祖挺立、树立率邻友立农事,霸岗东南隅尽为开辟之所,而甸治之田至今犹存。王氏起自太原,于明初迁伯台,始于王公正兴。”至清代、民国仍称“霸岗集”。因古“霸”与“伯”通用,故新中国建立后,村名“霸岗”改作今名“伯岗”。

  霸岗烟柳景旖旎 神奇传说留民间

  相传项羽和刘邦交战时,项羽兵败退军霸岗。汉军追甚急,在楚军无计御敌之时,忽然刮起暴风,风吹柳絮,漫天飘舞,如烟如雾,障人耳目,双方无法交锋。汉军只得鸣锣息战,楚军得救,幸免一场惨败,故得“霸岗烟柳”之说。此说法见诸柘城县一些文史资料,未免牵强附会。双方交战时间在冬十月,怎会有柳絮飘舞呢?又说项羽兵败退军霸岗,更与史实不符,实际情况是:项羽驻军霸岗,奔西南与刘邦战于固陵。刘邦所约盟友韩信、彭越违约不来,汉军被楚军打得大败。此战发生在楚汉战争的末期,接着刘邦便进行强有力的反击,十二月垓下之战,项羽大败,西逃乌江自刎,演绎出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。 

  “霸岗烟柳”之所以成为明清时期“柘城八景”之一,当是惠济河从霸岗东侧流经,河的沿岸多植柳树。每逢暮春时节,霸岗附近细柳如烟,柳絮飞扬,微风吹来,蔚为壮观。文人雅客踏青霸岗,吟诗怀古,美之名曰“霸岗烟柳”。明代临清人李本固《霸岗烟柳》诗:“叱咤英声远,萧条宿草岗。寒烟锁衰柳,犹为惜兴亡。”清代柘城人窦克奎诗:“力拔山兮气自扬,英雄空自悲夭亡。至今烟柳犹余恨,风雨潇潇泣数行。”清代柘城人夏丽亭诗:“八千子弟不还乡,逐鹿伊谁佐霸王?绝代雄图随逝水,只余烟柳满高岗。” 

  在伯岗集,还流传着霸岗烟柳为稀世珍品、名扬天下的故事。传说有年,霸岗村一位老农带着几根在霸岗柳树上折下来的小柳棍,推着小车到外乡去卖萝卜,有商人以数根金条买下他手中的几根柳棍。后来,老农一打听,方知道:“霸岗上的烟柳,别说是柳棍,就是锯下些粉末,放进棺材里,死者都不会化尸!”

  霸岗南藏里伏兵 霸岗东楚台演马

  柘城县史志办主任朱卫华说,楚霸王项羽驻军于藏甲城时,还曾在城南不远的藏里(今申桥乡黑里寺村)设伏与汉军作战,在城东的楚台(今慈圣镇后台村西)观演兵马。清光绪《柘城县志·兵革》载:“楚汉相距固陵,项羽伏兵于柘藏里,复演马于楚台,驻军于霸岗。柘有藏里城、楚台、霸岗。”

  藏里城遗址位于今伯岗集南黑里寺村。清光绪《柘城县志·古迹》:“相传项羽藏兵于此。”至明代时形成庙院建筑群,有明亮寺、白衣庙、东岳庙。大约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明亮寺。后来满清入关,明朝覆灭,遂改明亮寺为黑里寺。黑里寺者,反明亮而言之也(《柘城县地名词条汇编》)。同治三年(1866年)九月,为防捻军侵扰,附近48村集资筑寨,名曰“义聚堡”。寨成,附近百姓搬进寨里,遂以寺名村。 

  楚台,又称楚王台,位于今今伯岗集东后台村。清光绪《柘城县志·古迹》:“楚王台,城西北二十五里。相传项羽筑之演马,故名。”“楚台望月”为明清“柘城八景”之一。据传,西汉王昭君(湖北省兴山县人)在去匈奴和亲时途经此台,月夜登台焚香。时值秋风萧瑟,月光如银,无限乡思,萦纡于怀,于是楚台望月的故事便流传至今。对于此景士人多咏怀,明代粤西人钟敏诗云:“我爱楚台月,清光知几许?娟娟分外明,户户闻砧杵。”窦玉奎诗云:“四面商声严楚歌,月明清夜影婆娑。我来凭吊高台上,把酒临风唤奈何。”夏丽亭诗云:“登临犹认楚王台,无复当年歌舞来。明月不知人已去,蟾宫依旧傍云开。”

  宝台庙上凤凰台 东汉名将王霸墓

  在伯岗集北有宝台庙遗址、唐庄遗址,两处遗址均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汉代墓群叠压在一起的,说明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伯岗一带繁衍生息。宝台庙遗址(又称北王庄遗址)位于伯岗镇北王庄村东南角,原名凤凰台,是柘城历史上的“七台八景”之一。传说每逢庙会即有众多锦衣少女前来朝香,惊动凤凰翩翩飞来,与之媲美,故曰凤凰台。清光绪《柘城县志·古迹》:“凤凰台,在城西三十五里,上有庙,亦名宝台。台高四五丈,遥望巍然耸峙,钟声佛火,自昔称盛。”可见古时凤凰台规模之大,香火之盛。古台四周青砖砌成,直至新中国建立后台庙具存,在“文革”中被拆毁,庙址被挖。目前,遗址仅存南北长30米、东西宽20米、高7米的夯土台,台上有两间新建庙宇。柘城县博物馆馆长张天军介绍,土台内含两汉、西周陶片,发现有汉代的小薄砖墓、空心砖墓。出土有大量的方格纹陶片、粗绳纹陶片和鼎足、鬲足等,经鉴定为龙山文化晚期文物。在夯土台断面和地表文化层内能随手捡到许多文物碎片。唐庄遗址位于伯岗镇唐庄村,面积3000平方米,文化层厚4—6米。遗址上原为高大土丘,解放初在开挖李滩干渠时削平,并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。遗址发现汉代砖室墓及灰陶罐、陶壶等陪葬品及新石器时代的方格纹、绳纹、附加堆纹等纹饰陶片。两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  伯岗集有东汉名将、开国功臣王霸墓。清光绪《柘城县志·陵墓》:“王将军墓:在霸岗集右,将军王霸也。”王霸,字元伯,颍川颍阳(今河南许昌西)人。随刘秀征战立下赫赫战功,领兵拒匈奴并屡败之,被列为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之一,《后汉书》有传。伯岗集古墓还有“福宁道王依书墓:在城西四十里霸王岗,侍郎河阳薛所蕴作《墓志铭》。推官李荣墓:在城西北四十里霸王岗北,李老家庄东。”

  才华横溢李芳广 任知县实政为民

  清代时,霸岗曾出一位才华横溢的李芳广。李芳广,字元公,号勺亭,别号蓼墅,明末清初霸岗集西北人。其父李荣,系明末举人,贤良而又能文。李芳广性情聪颖,读书过目能诵,十四岁便入学为生员。这时,中原已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,随父到金陵避乱。在金陵,公卿名士见到他,皆敬叹其为奇才。顺治五年(1648年)考选为拔贡,经过朝考合格,任李芳广为知县。侍郎薛所蕴对李芳广说:“子才非风尘吏,顾可榆枋是安耶!” 李芳广听了他的话,没有去做知县。康熙三年(1664年)进士廷试二甲第二名,按例当选为推官,因知县缺人,便让他任寿光县知县。

  寿光县自古便是贫瘠之县,已有数任知县因难以治理而被罢免。李芳广到任后,励精殚思,清赋役、剔奸弊,使该县实现大治。寿光县西北五里有清水泊,即《汉书》所载之“巨淀”,二丹河、绳淄河和二岳龙河在此汇聚后入海,因此这里水患十分严重。李芳广发动民众,筑堤围田,劳苦操作三年,终于铲除了水患,庄稼年年获丰收,使寿光百姓安居乐业。大中丞赵公为示奖励,下令附近诸县推广他的做法。由巡抚赵祥星举荐,升迁为内阁中书。时逢朝廷开博学宏词科,由赵煦推荐,李芳广与其弟克广,其子李爽,同赴会试。不料被忌者中伤,按法当定死罪。李天馥力救,始得赦免归里。从此,李芳广绝意于仕途,在家闭门著书、习书法,并题其居室曰“足庐”。后出游吴、越、闽、广,以山水、丝竹自娱,于10年后病故。李芳广为文词诗歌,不循旧辙,辑有《庐李倡和集》和《屋漏心血》《近诗留》等著作流传于世。 (文/图 马学庆)

分享到:
上一篇:
下一篇: 黄岗:千年古村水东弥硝烟
相关阅读
文明简报
中国文明网联盟
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