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百科-k8凯发

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
责任编辑:  来源:商丘文明网  发布时间:2015-12-22

  今天12时48分,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,从这天起我国开始步入严寒季节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数九寒天”  

  阅读提示

  一杯新岁酒,两句故人诗。推算着日子,又一个冬至不约而来,人们在忙碌了好大一阵子后,在即将“换岁”的时候也想换一种心情。

  冬至由来已久,它不仅是一个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,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。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在长时间的传承中,人们为冬至提供了丰富的内涵。在民间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你知道冬至的由来吗?在历史的沿革中,冬至的习俗有哪些变化?又有哪些事情和冬至有关呢?

  冬至是最早制定出的节气

  早在春秋时期,一群人忙碌着,手拿着土圭测试,用绳子量着太阳的影子来观测太阳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在阳历12月22日、23日这两天,测定出了冬至节气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。接着,这群人还是忙碌着观测太阳,一个一个把节气的时间定了下来,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。

  他们发现,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过了冬至,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。于是这群人把冬至说为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”。冬至过后,各地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。

  通过先进的仪器,现代天文科学测定,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,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,这天之后,太阳又逐渐北移。

 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人们认为: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,也是一个吉日,应该庆贺。

  冬至的历史沿革

  冬至节气的时间被确定后,被人们接受。历朝历代的人们,都把冬至看得很重。

  在周朝,“冬至日”便有“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”之盛典,先民们把“冬至”视为一年之岁首,在《周礼》中定下了“以冬至日,致天神人鬼”的祭祀仪式——冬至为年。

  汉代,冬至被列为令节。文学家祭邕说:“冬至,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《四民月令》云:冬至“进酒肴,及渴贺君师耆老,如正旦。”——冬至大如年。

  唐宋时代,“冬至”与“岁首”并重,据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十一月冬至,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农、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……一如年节。”——冬至大如年。

  明清时代,冬至皆袭古俗,有“肥冬瘦年”之说,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——也是冬至大如年。

 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“冬至大如年”的心理影响,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,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“冬节’。“冬至大如年”,人们还将冬至前夜称为“冬至夜”。

  随着时代的变革,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和淡化。但是,人们至今仍常以冬至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,“干净冬至邋遢年”、“晴到冬至落到年”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民间。另外,世代相传的“冬至大如年”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比较年长的中国人脑海里。

  为啥说“冬至大如年”

  在民间一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也被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,要追溯这个说法的来历,还要从古人说起。

  我市民间文艺家刘秀森说,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录》记载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,冬至这天,北方吃馄饨来应节,南方则吃汤圆,香港更是“无鸡不成宴”。冬至日的前一天,又叫作“小至”,家家户户捣米做汤圆,以作为冬至日团圆围桌食用。过了冬至,就将迎接新年,所以就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就是冬至的欢庆礼俗和春节都差不多。

 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,民间有句俗语叫“冬至大如年,家家祭祖先”,历史上,自周至秦,也曾经一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。

  秦朝以后,过年才改成现在的春节。因此,春节惯有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习俗会出现在冬至。冬至又被称为“小年”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余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

  冬至进入数九天

  自古以来,我国民间就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昨日,市气象台台长康邵钧介绍,这主要是因为在“三九”之前,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虽然减少,但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;到了“三九”前后,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,气温才达到最冷。“三九”以后,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,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将随之逐渐回升。

  自冬至开始,我国就进入数九寒天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了。今年12月22日进入“一九”之后,12月31日进入“二九”,明年的1月9日进入“三九”,1月18日进入“四九”,1月27日进入“五九”,2月5日进入“六九”,2月14日进入“七九”,2月23日进入“八九”,3月4日进入“九九”。“出九”之后,我国各地将迎来春暖花开。

  不过,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不同纬度地区的“数九寒天”也冷得不一样。我国流传最广的《九九歌》描述的是黄河中下游的天气状况: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望柳,七九河开、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”在我国最冷的东北地区,“三九四九冻死狗”,而在我国温暖的江南地区,到了“五九”就可以“太阳开门户”了。

  冬至为啥吃饺子

  冬至这天正值阴极而阳始,因此在古代农耕社会备受重视。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,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,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,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。

  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,有冬至扫墓的习俗。在我国台湾,现在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。在香港,冬至这一天则有吃鸡的习俗,而且“无鸡不成宴”。在江苏无锡等地的传统民俗里,冬至吃团圆晚饭和冬至团子是最典型的节庆内容。

  在我国北方,冬至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,相传和我国医圣张仲景有关,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。

  东汉末年,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,耳朵都冻烂了,于是发明了“祛寒娇耳汤”,其做法是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,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,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,每人两只娇耳,一碗汤。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,血液通畅,两耳变暖,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。

 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。大年初一,人们庆祝新年,也庆祝烂耳康复,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,并称之为“饺耳”、“饺子”。此后,“祛寒娇耳汤”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。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,人们吃着饺子,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。所以,现在有“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”的说法。

  吃饺子要吃出健康

  冬至作为节日,人们自然要庆祝一番。在冬至吃饺子的同时,吃出健康是第一位的。以下几点建议,供各位参考:

  1.自己动手安全营养。现在市场上各种速冻饺子应有尽有,买起来很方便,也节省时间,但也就少了自己动手包饺子带来的暖融融的氛围和享受。建议和家人一起自己动手包饺子,虽然费时、费力,但无论从心情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,而且安全营养。

  2.肉类适量而止。人们平常吃的肉已经不少了,所以,尽量多用蔬菜少用肉,或者干脆做成素馅饺子。做馅时用的肉不要太肥,原则是少放肉多放菜。

  3.油点到为止。许多人调饺子馅时,觉得只放肉香味不够,还要另加好多油。其实,油多容易影响健康,所以应该点到为止。

  4.挤菜汁丢营养。由于蔬菜中含的水分比较多,用蔬菜做馅时怕馅太稀,大家都习惯把蔬菜中的水分挤出去倒掉再拌馅,这样等于把其中的营养素也给倒掉了。菜需要挤水的话,把挤出来的水分用来拌馅,防止营养的白白丢失和浪费。

  5.盐要少。吃盐多了,血压就会升高。所以,盐要少放。

  6.来点醋蒜。醋和蒜可以称为饺子“伴侣”,吃饺子离不开醋,少不了蒜。好多人怕吃蒜后的气味难闻不敢吃,可以把蒜捣成蒜泥,就解决这个问题了。 (商丘网—京九晚报 记者 刘春正)

分享到:
上一篇:
下一篇: 商丘符号与姓氏文化
相关阅读
文明简报
中国文明网联盟
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k8凯发的技术支持:
网站地图